地理科学学院盛浩博士在JCR一区刊物《Global Change Biology》上发表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10-04-28 浏览次数: 294

杨玉盛教授指导的地理科学学院2007级博士研究生盛浩同学,近日在国际权威刊物《Global Change Biology》(JCR一区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The dynamic response of soil respiration to land-use changes in subtropical China》(2010,16:1107-1121)。这是盛浩博士在导师悉心指导下对中亚热带山区典型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呼吸持续三年定位观测研究获得的成果。这一研究成果首次提出了“植被生产力的下降是导致中亚热带山区土壤呼吸下降的主导因素”的论断,突破了土壤呼吸“温度决定论”的传统观点,得到国际同行专家的高度认可,被认为是“中国南方地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研究领域内里程碑式的成果(a landmark paper towards understanding carbon cycle processes that govern large Chinese land areas)”。盛浩博士因此成为我校在JCR一区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的首位研究生

Global Change Biology》杂志在国际学术界享有很高声誉,2008年在环境科学163SCI杂志中影响因子排名第3,生态学124SCI杂志中排名第5

研究背景介绍

我国亚热带山区面积广大,民间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由于本区降雨量高、暴雨频繁、雨强大,加上山多坡陡、土壤有机层薄、有机质含量低、土壤抗蚀性差而易发生严重的水土流失,山区自然环境极具潜在的脆弱性。常绿阔叶林是本区的地带性植被,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高的生物群区之一,栖息着众多中国独有物种。然而,长期以来,伴随着南方商品林基地建设和山地综合开发,大面积的常绿阔叶林经皆伐、炼山后,被改为经济林和果园。目前,天然常绿阔叶林呈斑块状地散布于自然保护区和偏远山区,分布面积不到林地总面积的10%。这种大面积快速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已经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地退化、植物生产力下降等一系列环境问题,进一步可能将对碳循环和全球、区域气候产生重要影响。

土壤呼吸是陆地生态系统碳素进入大气圈的主要途径,其通量比人类活动排放的CO2的总量还要大一个数量级,其微小波动将对大气圈的温室气体浓度产生重要影响。自从土壤呼吸的首次观测以来,科学家们长期坚信:温度是影响土壤呼吸的主导因素。但近年来,逐步开始意识到地上过程在调控土壤呼吸中,可能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教育部博士点专项基金的资助下,我校地理科学学院2007级博士研究生盛浩等在导师杨玉盛教授的指导下,通过对中亚热带山区典型分布的天然林、次生林、人工林(杉木和木荷)、果园和坡耕地六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呼吸动态变化进行三年的连续定位研究和观测,结果发现:中亚热带山区土地利用变化后,土壤呼吸的平均降幅达48%,而植被生产力的下降是导致土壤呼吸下降的主要原因。

 

(地理科学学院    供稿)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