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寂寞中探索,在坚守中超越——记福建师大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朱宇研究员
发布时间:2010-06-08 浏览次数: 520

 

在福建师范大学,有一位活跃于国际和国内学术界、在人口地理学与人口学研究领域具有国际学术影响和学术地位的学者,他就是朱宇研究员。探寻朱宇的学术成长历程,可以给无数莘莘学子和广大青年科研工作者以深刻的教益和启迪。

漫漫海外求学之路

朱宇1978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大学地理学专业学习,1982大学毕业后,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师从我国人口地理学的奠基人胡焕庸教授,并在先生的指导下开始从事人口地理学系统研究。198910月,他获得国家教委世界银行贷款奖学金资助,第一次走出国门,远赴联邦德国人口研究所访问进修。在德国期间,朱宇开始思考中国人口城镇化研究,尝试在国际背景下探索人口迁移和城镇化研究问题。这一次留学经历对朱宇的学术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1995年,朱宇获得澳大利亚联邦教育部和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资助,再次赴国外求学深造,进入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人口研究所,在该所所长、澳大利亚社会科学院院士、著名人口学家Gavin Jones教授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Gavin Jones教授为朱宇实现在国际背景下进行中国人口迁移和城镇化研究的学术理想提供了有利条件和重要指导。1999年,朱宇获得博士学位后,得到了英国Wellcome Trust为期四年的资助,继续留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这段漫长的国外求学生涯,使朱宇有机会在许多国际知名专家的指导下接受扎实的学术训练,造就深厚的理论功底、敏锐的学术洞察力与前沿的国际视野,为他日后的学术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寂寞学术探索之旅

2003,朱宇像许多海外学者一样,响应祖国的呼唤,满怀报国热情,学成回国服务。然而回国初期,他所从事的人口与城市化研究在国内还处于冷落地位,国际化的研究范式在国内也还未被广泛接受。理想遭受到现实的巨大冲击,在寂寞与艰难中,他困惑、苦恼、徘徊、思索,最终,倔强不服输的个性和强烈的爱国情怀使他毅然选择坚守自己的学术理想,按照自己的国际化研究范式在人口研究领域勇往直前。

七年来,人们发现朱宇是一个极其勤奋的学者,无论严寒与酷暑,不管是否是节假日,在福建师大仓山校区校门通往邵逸夫科学楼他工作室的主干道上,三百六十天,几乎每天七点多钟,都能看到他匆匆的身影。他就像一个勤劳的农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乐此不疲;又像一个高贵的绅士,恪守时间的约定,在人口迁移与城镇化研究上孜孜以求。这七年多来,他主要从事着以下研究: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城镇化模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朱宇通过福建省的个案研究,提出了在国际上被广为引用的中国就地城镇化(In situ urbanization)概念并就此进行了开拓性研究,提出中国就地城镇化的产生和发展既有中国特殊制度因素的作用,又是当今城乡界线日趋模糊条件下人类乡村聚落的一种新的演变趋势的观点,得到国际上相关领域权威学者的重视,相关论文被收入英国Routledge出版社出版的当代城市研究论文集《The City: Critical Concepts in the Social Sciences》一书(该书汇集了1920-2000年间世界上发表的132篇在城市研究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代表性论文)。他在国际人口科学研究联盟城市化工作组、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的支持下,继续探索这一城镇化模式的地位、演变以及理论和政策意义,取得一系列在国内外引人瞩目的成果,被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发布的2007世界人口状况报告以案例形式引述,国际城市和区域规划理论大师John Friedmann、著名城市地理学家Terry McGee教授等都在其最近出版的专著中大量引述。

2.中国人口迁移流动的模式、机制和流动人口社会保护的研究

他借鉴国际上对人口循环流动(Circulation)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多次与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合作进行流动人口的调查研究,提出了分析中国流动人口在城镇居留意愿的新的分析框架,揭示了流动人口在流迁过程中出现的在城镇定居、循环流动与返回家乡的三维分化,对将乡村——城镇人口迁移视为单向迁移过程的传统分析框架和理论提出了有效的挑战,拓展和深化了对发展中国家人口流迁过程的认识,推动了这一领域研究的发展。

朱宇通过研究得出一系列重要结论,如流动人口问题并非我国所特有,它与当今许多发展中国家人口的循环流动(Circulation)现象十分相似;流动人口在流迁过程中保持双向流动、流而不迁的状况不仅受制于户籍制度,还与我国现阶段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双方对暂时迁移的需要有密切关系,在认识和解决流动人口问题中必须加强对流动人口的自身利益和策略、流动人口使用单位的利益和策略的分析;我国流动人口问题既是区域差异扩大的结果,也是解决区域差异扩大问题的重要途径等。近年来他还组织研究团队将相关研究向农民工的社会保护领域拓展,揭示相关研究在制定社会政策上的意义,提出对流动人口的社会保护应渗透到其流动过程的所有环节的政策建议,突破了在这一问题上以户籍制度改革为核心的传统研究和政策的局限。他的研究不仅在人口迁移的理论研究上具有重要价值,对制定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和区域发展政策也具有重要意义。

成就国际知名学者梦想

功夫不负有心人,由于朱宇的勤奋努力,他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引起广泛的关注并产生巨大影响,从而奠定他在国内和国际人口与城市化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成就他作为国际知名学者的梦想。

他主持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IDRC)、英国Wellcome Trust、美国福特基金会、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美国Andrew Mellon Foundation等资助的10多项课题或项目;独立在美国出版英文著作1部,合作出版英文著作1部、中文著作5部;发表中英文论文60余篇,其中8篇为SSCISCI收录,许多论文被英、美、澳、印、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高校的相关课程或教材列为指定教学参考文献;曾为十多家国际期刊和机构审稿;6次荣获我国省部级社科优秀成果二、三等奖。

在国际学术舞台上,朱宇先后受聘担任国际人口科学研究联盟(IUSSP)“发展中国家国内迁移和城市化的作用”专家组主席、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世界城市状况报告(2010/2011)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社会科学院客座研究员,并当选为亚洲太平洋地区迁移研究网络(APMRN)主席。由于他的加盟,国际学术舞台上增添了中国力量,增强了中国声音。他先后30多次应邀赴五大洲26个国家和地区参加学术会议和进行学术访问;多次主持或参与组织国际学术会议;并成功获得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资助在福建师范大学主办亚洲太平洋地区迁移研究网络第八次国际会议;应邀成为第二十六届世界人口大会主题召集人之一。他多次为国际组织和联合国相关机构提供咨询,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世界城市状况报告(2008/2009)主笔莫雷诺博士曾给他来信,感谢他对该报告作出的“一系列极具专业水准的贡献”。

在国内学术舞台上,朱宇现任地理科学学院人文地理学博士点第一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福建师大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同时兼任中国人口学会理事、中国人口学会人口迁移与城市化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人口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福建省人口学会副会长。2005年,他成功组织和主持了由中国人口学会人迁移与城市化专业委员会、上海社会科学院和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省人口学会共同举办的“中国人口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发展”学术讨论会;2010年,他又作为会议执行主席组织了中国地理学会人口地理专业委员会、中国人口学会人口迁移与城市化专业委员会与福建师范大学共同主办的“流动人口的社会分层与社会保护”会议,在学术界与社会上取得较大反响。他是福建省人口发展战略研究专家组成员,在福建省人口发展战略等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回顾过去,朱宇说,是故乡情、祖国心鼓舞着他兢兢业业、开拓向前,使他求学时虽身处国外但仍心系祖国,始终从国际视野的高度和广度关注着转型期中国的人口流动和城镇化问题,把自己的事业与家乡、祖国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回到祖国后,是福建师范大学领导、同事和海内外同行的关心支持,使他在寂寞时矢志不渝,坚持自己的学术道路,不断寻求超越。面对未来,朱宇显得非常平静,他说自己将一如既往地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新的学术征程。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赖华红、祁新华)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