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深度报道我校探索教授治学工作成效

发布时间:2011-10-14浏览次数:66

1012,《福建日版》第12版科教版以《福建师大成立教授委员会探索教授治学》为题,深度报道我校近年来积极探索教授治学,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有益做法与成效。现将全文转载如下:

 

福建师大成立教授委员会探索教授治学

本报记者 张颖 通讯员 李玉莲

国庆前夕,在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一场针对科研创新团队建设、重点科研项目、青年人才培养的汇报会正在进行,各部分工作负责人依次向与会人员作汇报。与往常不同,此次会议上听取汇报的“大腕儿们”没有一位是领导,而是由“清一色”的教授挂帅。原来,这是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委员会的成员在对科研经费使用状况进行检查。

2009年底,地理科学学院筹措了科研经费1000万,由教授委员会讨论决定,将这笔经费用于未来三年学院的创新团队培育、重点科研项目,青年人才培养三部分工作,并由教授委员会对经费使用情况进行指导、监督和中期考核,确保经费的有效使用。

2004年,地理科学学院成立了由学院所有教授参与的教授委员会,拉开了福建师范大学制度改革的大幕。“引导各学院将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分开,处理好行政和学术的关系,发挥教授们咨询、监督和民主管理的作用。”福建师范大学校长黄汉升说,“教授治学是现代大学制度改革的有益尝试,这是建设高水平大学民主管理决策的重要机制。”

有了决策权,智往一起聚

成立7年来,教授委员会已成为地理科学学院学科发展的“智囊团”。“原来是学院党政领导几个人在考虑的事情,现在变成大家都在想。从行政本位向学术本位转变,让教师真正成了学院的主人。”该院院长杨玉盛说。

教授委员会在科学方向凝练、创新团队建设、青年人才培养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特别是在重点学科建设、科研项目建设实施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与把关作用。从项目经费的切块方案,到研究项目的设置、项目负责人的确定、资助科研人员的审核,都必须经过教授委员会把关。学术的纯粹性与专业的权威性确保了决定的科学性与公正性,营造出了人和气顺、一心谋发展的氛围。

2005年和2009年学院筹措了1650多万的学科建设经费,围绕学院的建设目标和人才梯队建设,教授委员会严格审议监督科研经费使用状况。“教授委员会决议特别开设了‘旗山青年学者计划’,奖励扶持新进的博士,给予启动经费让他们能够马上开展工作。”院教授委员会成员、副院长陈兴伟副院长介绍说道。

在它指导下,共有16个项目、7名“新世纪优秀人才”,29名青年学者获得科研资助。以陈光水博士为首的4名年轻教师迅速成长为科研生力军。教授委员会还通过决议,提出对于省社科、省自然科学基金的申请,学院教授“只做裁判员,不做运动员”,为青年教师申请省级基金提供学术和技术指导,自身不进行申报。“这样有效增加青年教师获得科研资助的机会,调动了科研积极性。”

此外,教授委员会还遴选了9个创新团队、6项重点项目、2名杰出青年进行资助,资助金额累计达1469万元。

由于集中了教授委员会全体成员的智慧,通过对本学院和国内地理科学界状况的准确分析与判断,2006年地科院就成功获得了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根据当年的《中国研究生教育评价报告》,该校的地理学一级学科在全国同类学科中位居前十。

2009年,福建师大地理科学学院的“湿润亚热带山地生态重点实验室”入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以杨玉盛教授为带头人的“湿润亚热带山地生态地理过程”创新团队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2010年自然地理学被列为福建省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有了自主权,心往一块想

现当代文学是福建师范大学第一个国家重点学科。它的诞生与教授委员会有着密切的联系。

2006年底,福建师大文学院成立了教授委员会并召开第一次工作会议。在会上,委员会成员马重奇教授根据国内高校学科建设的竞争态势和学院的实际情况,建议学院申报国家重点学科和戏剧戏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这一建议得到了与会人员的赞同。此后,学院采纳了教授委员会的这一建议,决定将申报国家重点学科和戏剧戏曲学博士点作为学科建设发展的主要目标。

经过全院上下的努力,2008年现当代文学获批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实现了学校学科建设史上零的突破;20117月,戏剧戏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又申报成功。教授委员会的首次决策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变成现实,这样的结果连教授们自己也没有想到。“以往教师只管教好自己的书,缺乏对学院工作的关心,而教授委会让教授觉得,作为学术教学主力军,他们有责任来发挥作用,形成合力促进学科建设。”教授委员会主任孙绍振教授说。

除了《教授委员会工作条例》保障教授有效的决策权外,文学院还通过实行“复议制”和“观察员制度”保障学术权力的独立性。

每年文学院进行教师招聘面试时,教授委员会都会约请学校人事处、监察处工作人员作为“观察员”,对面试程序、过程和结果全程监督。孙绍振介绍说,去年的招聘教师面试工作投票结果产生偏差,有些条件、表现更好的应聘者票数少,而条件、表现偏弱的应聘者票数多。面对这种异常情况,教授委员会提出质疑,要求重新评价,召集相关学科带头人、需要进人的教研室教师代表,进行复议,根据复议的最终结果确定人选。

现在,教授委员会与学院党政联席会议、教代会成为学院改革发展“三驾马车”,互相协作紧密配合,共同推动民主办学的进程。

有了发言权,劲往一处使

20093月,福建师大化学与材料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了首届教授委员会,教授委员会对人才引进有决定权,“教授比行政领导了解学科需要和候选人的真正水平,对于学院建设帮助很大。而且放权也杜绝了以往对于人才引进的种种非议。”林深院长说道。

成立之初,教授委员会就提议聘请国家光化学与光功能材料领域的代表人物之一、中科院院士姚建年为“双聘院士“。八个月后,姚建年受聘为福建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的一员,与教授们一同推动学院的学科建设、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申请等方面工作。

而去年刚从南京邮电大学引进的凌启淡教授作为“福建省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现为福建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到任后对学校的工学院筹备规划工作殚精竭虑。

好的工作成效离不开完善合理的机制,学院全体教授投票选举产生的11位知名教授、资深副教授组成的教授委员会每届任期2年,每次换届将改选三分之一的成员,“由全体教授来投票选择公正廉明的人,保障了委员会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学术上的事教授们有了更多的发言权,大家的劲儿都往一处使。”今年,学院申报的化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终于获批,学科水平迈向了新的台阶。林深院长评价道:“在申报博士点前,教授委员会成员对申报工作进行细致的思考与分析,提出了许多宝贵专业意见与建议,确保申报成功。”

经过几年的探索,如今,教授委员会对学科发展发挥的积极作用越来越明显。“在福建师范大学,以教授委员会为载体的教授治学形式将成为探索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重要思路,在现有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各类学术组织制度基础上更加充分地发挥教授在学校建设、发展和管理中的作用。这不单是学校权力重心的下移,更为重要的是,它体现了尊重人才、以教师为本的改革理念。”福建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罗萤说。

 

   (宣传部  李玉莲)